冬至要到啦~ 吃湯圓的好日子 >/////<

分享自 1  http://www.onceok.com.tw/festival.php?id=10

冬至的由來 
冬至,又稱「賀冬」、「冬節」,為二十四節氣之一,依照傳統的曆法來說,以五日為一候,三候為一氣,一年又分為十二節和十二氣,稱為二十四節氣,所以二十四節氣並沒有固定的幾月幾號,因此冬至照傳統的曆法來說並不一定,但大都在陰曆的十一月左右;陽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。

冬至日這一天,北半球因太陽剛好直射在南迴歸線(又稱為冬至線)上,所以黑夜最長,白晝最短,故又稱「長至」。在古時冬至是計算二十四節氣的起點,因此冬至成為了僅次於新年的重要節日,又俗稱「亞歲」。

在周朝,就有利用「冬至」祭天的記載,又因為周曆的正月是夏曆的十一月,因此,在周代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,一直到漢朝武帝時採用夏曆後,才把元旦和冬至分開,因此過「冬節」是也可說是自漢代才有的。

傳統民間又有以冬至日到來之先後及當天天氣的好壞,推測往後的天氣傳說。有俗語說:「冬至在月頭,要冷在年兜(底);冬至在月尾,要冷在正月;冬至在月中,無雪也沒霜」這是指可以依冬至日到來的早晚,來推測寒流到台灣的早晚;另外也有俗語說:「冬至黑,過年疏;冬至疏,過年黑」,意思是說冬至當天如果沒有太陽,那過農曆年時一定會是晴天,如果冬至放晴,過年就會下雨喔!

冬至習俗小故事
在冬至這天中國北方多吃水餃或餛飩,而南方地區大多吃湯圓。而這些食俗都是有些有趣的小故事的喔!
關於中國北方水餃的小事故是這樣的:從前在河南南陽有個名醫叫張仲景,他的醫術非常高明,人們都尊稱他是個醫聖。張仲景原在長沙做官,告老還鄉後回到河南老家,那時正值酷寒的嚴冬,白河面都凍成了冰。為生計奔忙的鄉親們,穿著薄衣,面黃肌廋,連耳朵都被酷寒的天氣凍爛了。他看了,心中著實感到不忍。等張仲景一到家,開了醫館,有許多鄉裡的富豪人家登門求醫。但他心中最念的還是那些凍傷耳朵又面黃肌廋的窮鄉親們。到了冬至那一天,他便自己到南陽東關搭起醫棚,為窮人義務治療凍傷。他先把羊肉、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藥材放在湯鍋熬煮,等煮熟後,將羊肉及藥材撈起切碎,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「嬌耳」,再下鍋煮熟,取名為「祛寒嬌耳湯」。來乞藥的人們,每人都給一大碗湯,兩雙嬌耳。大家吃了祛寒嬌耳湯後,只覺得渾身溫暖,兩耳發熱。張仲景一直捨藥到年三十,終於把鄉親們的耳朵全治好了。張仲景捨「祛寒嬌耳湯」的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著。為了紀念他的恩德,每到冬至這天,人們都要包嬌耳吃。「嬌耳」又稱「餃兒」,也就是現在的餃子。傳說吃了冬至餃子,包管耳朵不會凍傷。

而在中國南方則在冬至吃糯米團,還要搓兩個又大又圓的糯米圓黏在門環上。這個習俗,也有個傳說-很久以前有一年冬至,在閩南地區的一個城裡來了一對乞丐夫婦帶著他們女兒。在嚴冬裡,妻子終於因飢寒交迫而一病不起。為了籌錢埋葬妻子,乞丐只得忍痛把女兒賣給人家作奴婢。一想到要離開相依為命的父親,女兒傷心得暈了過去,老乞丐連忙討了一碗米湯,一口一口的把女兒灌醒。老乞丐又討來了幾個糯米圓充飢。父女兩人誰也捨不得先吃。老乞丐就對女兒說:「今日離別,就像這粒糯米圓分成兩半,咱們團圓的時候再吃圓子好嗎?」說完,兩人含淚吃完了圓子,就依依不捨的分手了。時間過了三年,老乞丐一直毫無音訊。每年到了冬至,女兒就更加的思念父親。她想,也許父親現在仍窮困所以不願見面,她就想了個辦法,對主人說:「今天是冬至,家家都吃圓子,那門神也該敬敬他。」主人同意了。她就搓了兩個又大又圓的糯米圓黏在門環上,她想這樣若父親回來,看到門環上的冬節圓,一定不會找錯門。但老乞丐還是沒有回來。第二年,女兒又把冬節圓粘在窗門、豬舍、牛舍上,寄託對父親的思念。之後左鄰右舍取其團圓、吉利的含義,也照樣去做。中國南方便有了這樣的習俗。

台灣地區相傳冬至是牛的生日,這也有個相當有趣傳說:從前有個木匠叫墨斗公。在他所住的村子裡,土壤十分肥沃。農夫們只要將稻籽撒在田裡,就可以坐下來靜待收成了。因此這些莊稼人整天閒著沒事,就聚集在墨斗公的木匠店裡天南地北的聊天。墨斗公被吵得無法靜下心來工作。就交待他的徒弟拿一包經他施過法的鋸木屑,每天早上抓一小撮撒到農夫的田裡去。這些木屑只要一灑到田裡,就會變成雜草。墨斗公的原意是要農夫們養成勤勞的好習慣,天天下田鋤草。不料這個徒弟嫌天天撒太麻煩,就一口氣將整包木屑都倒光了。所有的田裡都長了茂密的雜草,稻子反而都枯萎,急得農夫們叫苦連天。墨斗公眼看著他的徒弟闖下大禍,就罰他變成一頭牛,來幫助農民耕田除草。為了使徒弟工作方便,墨斗公又設計了牛犁耙等農具供牠使用。墨斗公的徒弟變成牛後,惰性依然不變。主人要牠耕田,牠就想出許多推託之辭:「我今天我太累了」、「今天我感冒了」或是說「你還不餵我吃東西,我怎麼替你工作?」牠甚至和主人約定,耕田時每走一趟就要餵牠吃紅龜粿或湯圓等食物,否則牠就不工作。在天上的佛祖看到這頭牛如此的狂妄,就在牛的下巴釘了一顆釘子,使牠再也不能開口抱怨(如今每頭牛的下巴都有一顆突起像痣的東西)。因為牠喜歡吃湯圓,人們就選擇冬至這天作為牠的生日。除了餵牠湯圓外,還在牛角、額頭上都粘上一顆「圓仔釘」。同時,為了感謝牛一年來的辛勞,冬至這天一定讓牠舒舒服服的休息一天。

台灣的冬至習俗
到了冬至,大部分地區,都會有吃湯圓的習俗,冬至湯圓又稱冬節圓,湯圓是中國人很早就發明的一種食物,在古時候稱為「牢丸」或「粉圓」,是糯米製成的一種食品。一開始吃湯圓並沒有一定的時間,宋朝以後,開始在元宵節吃湯圓,明清以後,開始有人也在冬至時以湯圓祭神祭祖,因而成為應節的食品。要作紅、 白兩色。另外還會做如雞蛋大的湯圓紅白各六顆,內包著糖料、花生粉等,稱為「圓仔母」。家中有小孩的家庭,就讓他們用染色的圓仔捏塑一些動物造型的小玩意兒,俗稱「做雞母狗仔」。拜過祖先的冬節圓,照例要粘貼一兩顆在門扉、窗戶、椅桌、床櫃等處。據說,這些冬節圓,日後乾燥給小孩吃,能保佑小孩平安長大呢!

關於吃冬節圓時,還有許多俗信,傳統俗信傳說冬節圓可占卜孕婦生男生女,方法有兩種:一種是將冬節圓就著火烤,如果湯圓脹而不裂則生男,如果膨脹破裂了則表示會生女孩;另外一種是將放在篩子裡頭的圓仔,每次取出兩顆,取到最後,如果只剩下一顆,預兆生男,如果沒有剩下,則可能生女。還有人說吃湯圓時每匙只舀兩粒,最後未婚者一定剩下奇數,已婚者就會剩下偶數。

一般人也有在冬至進補的習慣。臺灣俚語中說「補冬補嘴洞」,指的是冬至這天,除了吃湯圓,還得燉補品填補人們的嘴,就是俗稱的冬至「補冬」的習俗。在寒冷的天氣裡,為了抵禦嚴冬,身體會消耗掉 比平常更多的熱量。一般而言,冬至進補的食品以肉類為主,再加上各種滋補的 藥材燉煮,補冬的內容也視家庭貧富而異。「有的宰雞殺鴨燉八珍,有的買羊肉和烏棗燉食,貧戶則以福眼肉和糯米、糖燈米糕而食,俗謂此日食補品,於身體特別有益。」(王詩琅,《艋舺歲時記》,一九七四)。在過去的農業社會裡,冬至可說是個打牙祭的好時機。

台南地區的冬至,除了拜祖先外,還有拜神佛、灶王爺、三界公及地基主的習俗。 除了湯圓外,還有一種「菜粿」。菜粿是先將糯米浸水,用石磨成圓仔,加上一些紅色色素以增加美觀,加入蘿蔔絲、花生粉、白糖、肉燥等餡料。包好後捏成 半月形,放在高麗菜上,放進蒸籠蒸熟。蒸好的菜粿帶有高麗菜的清香,是很受 歡迎的冬至食品。 
早期台灣地區的客家人的冬至祭祀,完全以「粄圓」來祭拜。在冬至前一晚,就先煮鹹粄圓當點心吃;冬至那天早上煮甜粄圓祭拜神明、祖先。客家鹹粄圓通常不包餡,而是在 湯中加入豐富的配料,常有蝦米、香菇、蔥蒜花、芹菜珠、蒜葉、茼蒿、廋肉、香菜等等。
苖栗地區的客家人,在祭拜完祖先完後,會將粄圓粘門上敬拜門神。粄圓乾了以 後,再由小孩拿去烤來吃。至於要給牛吃的粄圓,則是將地瓜的中心挖洞後,再 塞入粄圓給牛吃。 

其他各地的冬至習俗
到了冬至這一天,日本人通常選擇在這天吃紅豆粥、泡桔子澡(日語:柚子湯)來提昇體溫驅寒。此因「冬至」正逢年末繁忙且天寒地凍、容易感冒期,人們記取早昔即有的「冬至吃南瓜得長壽」的生活智慧經驗,每年「冬至」必吃營養豐富的南瓜,來保健禦寒。 
南瓜因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、維他命等營養素,且易貯藏,正是嚴冬青菜稀少時節的最佳營養補品,致有「冬至當日吃南瓜得長壽」的說法,吃南瓜不但可以驅寒還可以保健喔。

http://www.sfes.tcc.edu.tw/sftc011/winter.htm
http://www2.ctps.tp.edu.tw/
http://gofuntaiwan.net/columnpage/specol/midwinter.asp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學承電腦台南分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